时间:2015-10-08
作曲系2012级学生赴四川绵阳基地采风调研
时间:2015-10-08
2015年8月31日至9月6日,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2012级学生在系主任高佳佳教授的带领下,赴四川省绵阳基地进行调研、采风活动,科研处副处长王萃副教授随团入川。此行中,师生们亲身实地感受了当地白马藏族、羌族的民族民间音乐与传统文化,并与当地的艺术研究单位、高校、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多方面的学习交流活动。
采风团此行得到了我校民族音乐研究教学实践基地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在收获真挚友谊的同时,也凸显了我校在民族音乐研究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
采风团到达的当天,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宋西平教授带领该学院部分教师与参与采风的作曲系师生共同召开座谈会,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讨,议题涵盖双方的合作与发展、教学与科研等诸多议题,现场气氛热烈,取得了良好效果。随后,采风团观摩了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教学设施,参观了该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王蒙艺术馆。翌日,全体师生走访了2008年512地震后在的北川设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毁于地震的北川旧城遗址满目疮痍,令人触目惊心。师生们共同向死难者纪念碑敬献了鲜花,悼念在灾难中逝去的同胞。几年过去了,在北川旧城侧畔,一座崭新的美丽新北川拔地而起,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这座经历浩劫的城市,凝聚大爱,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回到绵阳,采风团还聆听了天青苑川剧团的川剧表演,该剧院是绵阳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川剧表演院团,多年来一直坚守着对川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通过“以茶养戏”的模式,每年的演出达数百场。演出的剧院不大,但是座无虚席,满场观众意兴盎然,只是环顾四座,观众均是以老年人为主,在场面热烈的背后,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瞩目,培养更多的青年观众,使得川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更好的传播,引人深思,当天的演出,除了多部传统折子戏,该团的乐队还专门为采风的师生表演了川剧打击乐的表演,演出结束后,师生们还和川剧团的领导以及参与演出的川剧打击乐艺术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离开绵阳市,采风团在刘诚老师和王雪薇老师的带领下继续深入乡间,赴平武厄里寨对白马藏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了学习、考察。正值雨季,道路维修,驱车九个小时才赶到目的地。据介绍,白马藏族的前身为氐族,现今大部居在甘肃省文县铁楼乡白马峪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境内,人口约一万八千人。他们有独特的民歌和舞蹈,在民俗方面有独特的节日、服饰、宗教信仰等。为了迎接采风团的师生,寨子里专门组织了篝火晚会,白马藏族的民间艺人为大家演唱了多首传统民歌,表演了“圆圆舞”、“猫猫舞”等传统乐舞,更展示了用于祈福、驱邪的“跳曹盖”,作曲系的同学们以极大的热情,积极的与诸位民间艺术家进行交流,悉心求教,学唱民歌,学跳舞蹈,载歌载舞中,同学们对白马藏族的独有的艺术文化有了亲身的体验与感悟,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展现出浓厚的兴趣。村寨中的生活条件简陋、艰苦,但满满的收获却让同学们心里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羌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此行的又一个主要目标。离开白马藏族的村寨,采风团的师生们到访了位于四川阿坝自治州茂县的羌族古羌城。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日麦”、“尔玛”,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韩树康老师的帮助下,古羌城专程为师生们组织了400余人的大型传统乐舞表演,场面恢弘,极具震撼力。韩树康老师对表演的乐舞做了深入细致的解读,表演均出自传统舞蹈,意在回顾祖先,报答祖先的养育之恩。舞蹈动作中看似简单质朴的动作,但是实则表现了羌族对族人兴盛的渴望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
羌笛是羌族最重要的民族乐器,在古羌城,羌笛演奏与制作两大门派之一何派的掌门人,86岁高龄的民间艺术家何克之老先生为大家现场表演了羌笛艺术,并且介绍了自己的艺术经历,以及羌笛目前的发展与传承情况。多位民间艺术家为师生们展示了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
对于采风团的绝大多数同学而言,此行是他们的第一个田野工作行程,几天的光景稍纵即逝,密集的行程,川西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令师生们目不暇给,深入乡间,另一个更为广阔的课堂,给了同学们与平日课堂教学迥然不同的学习体验,开拓视野,增添阅历,体验深深,收获满满,行前的期许一个又一个地实现并被突破,相信这一程采风之旅,对于同学们日后的专业成长道路,必会带来有益的推动作用。